2月23日,一位叫林嘉文的少年坠楼身亡。虽然在留下的遗书中他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 ‘留给后人评说’ —— 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 可他 “史学天才” 的身份,还是让媒体以他所预言的方式,把他推向了新闻头条。
他的遗书被全文公布、疯狂转载;遗书中也因为提及暗恋对象的姓名,引来了一批好事者的八卦;他去年的一条 “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的微信被扒出,让记者 “有很多疑问想知道:林嘉文看起来很阳光,怎么患上可怕的抑郁” ;更别提《18岁史学奇才自杀内幕揭秘》、《史学奇才林嘉文抑郁症自杀 测测你的抑郁指数》这样誓不消费完这位少年的死亡不罢休的报道了。
可就在不久前,人们眼中的抑郁症跟 QQ 空间上的什么 “悲伤语录合集” 似乎没什么两样 —— “你的抑郁症是矫情,你的拖延症是懒,你的强迫症是闲的蛋疼,你的失眠是根本不困,你的选择恐惧症是因为穷” ,这样的调侃还曾被当成 “句句大实话” 广为流传 —— 似乎 “抑郁症” 跟 “选择恐惧症” 一样无足轻重,只是又一个 “文艺狗” 或者 “矫情逼” 们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一个史学天才的殒落,让人们意识到了这个 “文艺又矫情” 的病的严重性:“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接近一亿,每年有二十万人因抑郁症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的统计数据被疯狂转发,在这可怕的数字下,往往跟着的是一张简明扼要的抑郁自测量表。
可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开始偏离 “普及抑郁症知识” :那封本不该公之于众的遗书中的那句 “未来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感同身受 —— 我不知道在一个自杀事件中,那些自以为是的 “死了好啊,这种人早晚被淘汰的” 、 “不为父母考虑” 、 “懦弱” 之类的谴责,与 “为什么我觉得他说得太对” 、 “感觉死真的是一种解脱” 式赞同的评论比起来,究竟哪个更让人不安。
微博账号@安定医院郝医生 在微博上呼吁大家提停止转发遗书: “遗书的文字较为消极,容易为那些在自杀边缘徘徊的人下决心。自杀并不是因为什么彻悟觉醒,就是抑郁症发作。”
***
“我看了他的那封信,觉得他气定神闲,很是佩服。我有时候很想死 —— 我在厨房试过,还是室友的大哭声让我一下子惊醒。但实际上, ‘未来’ 对我没什么吸引力,‘现在’ 也没有;而 ‘过去’ 简直就是病原体本身。” 我在跟一个正受抑郁症煎熬的朋友聊起那封遗书时,她这样告诉我。
就连我们新开设的 “A LETTER TO VICE” 专栏的来信信箱里,也收到了这样令人难过的问题: “今早醒来看到林嘉文自杀的遗书,写得挺好的,‘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这句话直击心脏。我觉得抑郁症这个东西真的非常苦,很多人说现代人谁没点毛病,通常这么说的都是没经历过的。真是在抑郁状态下的,估计没几个能说得那么风清云淡。我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想知道大家对抑郁症的看法,不论是有或没有抑郁症。”
—— 那么以下就是一个关于抑郁症的简易指南。
“感觉我很像网上说的抑郁症怎么办?”
去正规医院看。真中了就吃药 —— 副作用大就换一种继续。
“说的风轻云淡的,一定是没经历过!你不理解!”
嗨您还真别说。
“抑郁症是种什么感觉?”
好像除了 “生命就是粘稠的灰色” 以外也想不出来正常一点儿的比喻了。你会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欲望全无 —— “诶周六有那谁的演出想去看!” 可真到了那天,你却得经受一番心灵拷问 —— 还要从床上坐起来、穿上拖鞋、洗澡、穿衣服穿裤子穿外套、出门。每一件都那么痛苦,还不如在被窝里为自己的失败的一天哭一会儿,只有床上最安全。
好的那去看医生。可安定医院就是个让人抑郁的地方。去就诊的人,一半都是看抑郁症的,想象一下。你会遇见远道而来的大叔痛哭流涕,被医生劝告: “来北京看也没用的,能给你开的药跟 xx 地都一样,下次别来了啊。” 但更多的人和你一样,像个行尸走肉。可吃药也有副作用:你可能会恶心、头晕、吃什么都带着金属盐的味儿 —— 可你本来想解决的事之一就是没食欲啊。好,换药,结果这次的安眠药劲儿大了,让你像被打晕一样睡了十几个小时还错过了见论文导师,然后又是一场大型崩溃 —— 就是这么一个该死的循环。
太难过了我想死。
好吧,“想想你的家人” 太虚伪了,那就换成这句吧:“你要知道,做出这个决定的,其实是被疾病控制的你。”
会痊愈么?
标准答案是:“好好吃药,会好的。” 但我不敢对自己那么肯定,毕竟前一段时间还因为一个丢了的化妆包在大街上来了把午夜心碎 club —— 可我现在不还好好地给这个 “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 (虽然早听烦了) 的网站写稿子呢么。
作者:莉斯
《甄嬛传》女演员泪眼揭往事:小时候差点被性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