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苏联是如何帮中共打赢内战的?
东北的形势发展如此之快,这显然与苏联的援助有关。
时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的陈云,在分析辽沈战役胜利的原因时指出:“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为我们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尽管苏联受《雅尔塔协定》制约,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病号的运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解放战争中,苏联到底给了中共多少军事援助?这个问题历来有各种说法,由于中共军队开始进入东北时比较混乱,无法准确统计获得了多少苏军移交的日式装备。所以苏联后来公布的资料和国内的统计资料出入较大,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只能是一个大概的估算。
苏军士兵登记缴获的日军武器
苏军移交的武器大约有:140架飞机,其中完好的100架左右,只是由于燃油和飞行员缺乏等问题,很少使用;枪40万至50万支,其中轻重机枪2万挺;各种口径火炮(含迫击炮)2000门,其中重型火炮(105毫米口径以上)约200门;掷弹筒1000个;弹药无数。运往关内2万支枪,2千万发子弹,4.5万发炮弹,22万斤炸药。
此外,苏联抽调在朝鲜缴获的日式装备转交中共。1946年5月,苏联劝中共在关内另辟战场以减轻东北压力,为此苏军开始向山东解放区提供武器。据5月28日南满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电告,驻朝苏军已开始经过辽东军区向山东的中共军队发送武器弹药。到9月,朝鲜北部所存日军各种子弹、炮弹、炸药和枪炮,2000多车皮(一车皮载重约40-50吨)的物资已全部运抵安东。
兵工厂员工修理苏军移交的日本240毫米榴弹炮
在中共军队初入东北时苏联援助的这些武器装备,成为东北野战军崛起的“第一桶金”。正如创业时第一桶金最为宝贵一样,苏联给予的支援,确实是东北野战军初期发展的关键,堪称雪中送炭。
苏联在东北对中共的帮助,武器装备仅仅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各种好处。比如完整交出北满;突然撤出长春;利用中长铁路,把民主联军部队和物资运来运去;利用大连收容中共机关和部队溃散人员,建立军事工业基地等。
在南满,民主联军每次失败都能退到苏军保护区(大连和朝鲜),杜聿明看着只能干瞪眼。由于苏联封锁东北出海口,增加了国民党军队的运输补给困难,中共军队却一直拥有大连和胶东之间的海运线路。
在北满,中共根据地可以通过与苏联的贸易,获得自己急需的各种物资。1946年12月21日,苏联外贸机构与东北民主政权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合同。根据合同,东北主要向苏联提供农副产品,苏联则向东北提供生活日用品、各种原料和军需品。至1947年12月,东北从苏联进口的物品中,军用及建设物资占72%,民用物资占28%。
东北野战军日式山炮部队
1948年2月21日,双方签订了第二次贸易合同。根据合同规定,东北从苏联进口的直接军用品占45%,国营企业机器及原料占20%,宣传文化材料占5%,民用品占30%。
据苏方的统计资料,东北地区民主政权与苏联贸易往来,1947年贸易额为9300万卢布,1948年为1.5亿卢布,1949年增加到2.05亿卢布。
通过与苏联贸易,1947年初,东北民主政权获得了800辆苏联汽车,1948年又获得了2500辆,这些汽车大部分都给了部队。1947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在佳木斯创办汽车学校,培养了大批汽车司机,建立了汽车部队。
苏联援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恢复和发展铁路、水路交通运输。
在苏联出兵东北后,为了阻滞苏军的前进,日军对近6000公里的铁路及其附属设备实施了破坏。在苏军驻扎东北期间,曾进行了大量的铁路修复工作。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一些工厂,还承担了修理中长铁路的破损机车车辆任务。
1948年6月,应东北解放区民主政权机关的请求,苏联政府派出一个由铁道部副部长科瓦廖夫领导的苏联铁路专家小组。说是小组,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技术援助团。这个援助团包括工程师50名,技师52名,技术员和熟练工人220名,配备有必要的技术设备,包括抢修列车、潜水站、起重机和其他机械。为修复铁路所需的一切材料也从苏联运来,有金属构件、钢轨、桥桩、钢梁等。
修复铁路交通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在辽沈战役战役前,如同惊弓之鸟的国民党军队,为了挡住东北野战军的南进,大肆破坏铁路交通,尤其是破坏了哈尔滨至长春间和长春至吉林间的两座松花江大桥,以及一些机车库、修理厂、通讯联络设备等,使哈尔滨以南的铁路交通陷于瘫痪。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尤其是使辽沈战役作战计划受阻。苏联派出铁路专家小组前来帮助抢修。经过两个月的奋战,长987米的松花江二号大桥修复,从而保证了东北野战军大兵团部队的顺利南运。
截至1948年12月15日止,在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的帮助下,已修复南满最重要的铁路线1.5万公里,总长9000多米的120座大中型桥梁,其中包括长987米的松花江二号大桥、哈尔滨至长春间长320米的饮马河大桥、吉林至长春间长440米的松花江大桥,以及其他各线的12座大中型桥梁。
苏军控制下的大连成了中共军队的后方基地。中共利用这一地区近代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及国民党军队不能进入的条件,把这一地区建成为稳定、安全的后勤供应基地。中共在大连建立了兵工厂和军用物资生产厂,在此加工生产的药品、枪支弹药、军装、被服等,不仅供应东北根据地,还将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运往关内的华北、华东根据地,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据东北军工部《三年来主要工作》统计:
“在解放战争三年中,中共旅大党组织在苏军的暗中帮助下,往前线输送兵员三万余人,做军鞋236万余双,做军服300万套,还提供了大批药品和医疗设备,连续分批组织医疗队上前线。仅一个‘建新公司’就生产炮弹50余万发、引信80余万枚、弹体中碳钢300吨、无烟火药450吨、迫击炮1430门,以及其它军工产品。当时,旅大地区名义上是苏联海军基地,实际已成为解放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军工生产基地、兵员基地、军事转运站和可靠的后方根据地。”
旅大地区还成为东北野战军训练补充后备人员,以及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训各种人才的基地,成为东北与关内解放区之间,干部调动的中转站和受伤或积劳成疾的中共高级干部的治疗休养的场所。
中共东北局在工作总结中认为:
“红军在东北驻防,使我们能抽出力量在乡村消灭敌人建立根据地;同时根据中苏条约约定,旅顺口又是苏联驻防地区,这样把守住海口,阻止了国民党从旅大的入侵。由于东北与苏联唇齿相依,数年来东北首先接受了苏联以兄弟般的关系给予我们许多有力的帮助,如通过贸易解决了通讯、军工、运输、服装的困难,增加了我们进行解放战争的物资力量;派遣了铁路、工业、防疫、医疗的专家;供给了锄奸情报。”
为了方便和扩大双方的物资交流,苏联还协助恢复和发展了松花江、黑龙江的水路航运。自1947年5月起,在松花江的各个港口和黑龙江苏联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共青城等港口间开办了定期货运。
当然,苏联进行援助亦有其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中共东北政权的巩固,特别是中长铁路全线通车,对保证苏联控制旅顺军港和大连市、发展苏联远东地区经济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斯大林对此表现得极为大方。
不过,就全国情况来讲,斯大林还是要顾及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尤其是可能由此引起的与美国在远东利益的冲突。因而,在1949年之前,为了避免与援助国民党的美国公开唱对台戏,苏联对中共的一切援助,都是秘密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