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每日优鲜上演了一出狗血大戏。召集员工开了 20 分钟线上会议后,高层和 HR 集体消失,部门 " 原地解散 "。
许多员工还没来得及开离职证明,供应商也还没拿到订单付款,打开 APP 准备买菜的用户正奇怪无法正常下单,每日优鲜就以让人傻眼的方式悄然发生巨变。
打着 " 守望生鲜未来 " 的名号,最终落得个欠债欠薪的结局,互联网卖菜,难道注定活不下去吗?
雪崩,早有前兆
许多人预料到了每日优鲜的结局,但没想到结局会来得这么快。
在生鲜电商扎堆上市的 2021 年,每日优鲜成功拿下 " 生鲜电商第一股 ",比它的老对手叮咚买菜早了四天。
这次上市,氛围并不热烈,甚至首日开盘即破发,当日收盘后,每日优鲜股价下跌 25.69%,市值蒸发了 7.86 亿美元。
自那天起,每日优鲜的股价就开始 " 跌跌不休 ",从上市时的每股 13 美元,跌至 2022 年 7 月的不到 0.1 美元,市值跌去了 99%。
不但股价暴跌,每日优鲜还因未及时提交财报、股价低于上市标准而两次收到 " 退市警告 " 。二级市场的成绩单,算是不及格了。
每日优鲜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从 2022 年年初开始,陆续有供应商爆料被每日优鲜拖欠货款和押金 ;同年 5 月,每日优鲜还因拖欠供应商款项被强制执行 532 万元 。
消费者自然也嗅到了异样的气息。
今年以来,网友们就没少吐槽每日优鲜:菜品经常断货,水果种类明显变少,会员权益也开始缩水,甚至有很多人打开 APP 才发现所在地区已经不能下单了—— 6 月 30 日到 7 月 2 日,每日优鲜 3 天内连续关闭 9 城业务 。
另一边,大厦将塌的结局,也在公司内部默默传开。
上市几个月后,每日优鲜就开始多轮裁员,办公区域不断收缩;到今年,不但工资延迟发放,被裁员工的赔偿金也一直拿不到手。
但大家没想到,公司会以一场紧急会议的方式完成这场草率的告别。
锐减的订单、拖欠的账款和迟迟不发的工资,都在暗示一件事:每日优鲜,已经亏得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从财报数据看,每日优鲜已经连续四年处于净亏损状态。7 月 1 日每日优鲜官网公布的财报逾期申报通知显示,2021 年预计亏损 37.37 - 37.67 亿元,打破了成立以来的亏损记录 。
而后知后觉的消费者们成了大冤种,给账户充值的钱不仅没法购买任何商品,退款也迟迟退不下来。8 月 4 日被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约谈后,每日优鲜至今没有还清消费者的钱。
烧掉数亿融资,每日优鲜亏在哪
压垮每日优鲜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未能到账的 2 亿救命钱。
7 月 14 日,每日优鲜官宣与山西东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将拿到 2 亿投资,而这笔钱直到 7 月 28 日仍未到账 。
在此之前,每日优鲜没少靠融资续命。
上市前,每日优鲜就拿到了 10 轮融资,股东包括腾讯、中金资本、联想创投、高盛集团、老虎环球基金等国内外知名机构,青岛国资联合体还在 2020 年底投资了 20 亿元 。
上百亿投资打了水漂,每日优鲜的钱都赔在哪了?
很多人可能会想,会不会和其他电商一样,都砸在了流量推广上。
的确,每日优鲜在营销上下了不少功夫,不少人就是被每日优鲜的卖菜文案所圈粉:
" 香甜盖过当季新款香水。"
" 橙皮里都沁着加州阳光的甜味。"
再加上精心打造的宣传视频、新用户享用的优惠福利等等,营销和销售费用在每日优鲜运营成本中占比不小,直到 2020 年还占到 1/5。
但最烧钱的不是推销,而是 " 履约费用 "。这是电商领域常常提到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履行订单所产生的人力、物流、包材、租金等成本。
根据招股书数据,从 2018 年到 2020 年,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分别为 12.39 亿元、18.33 亿元、15.77 亿元,始终是运营成本的最大支出,并分别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 34.9%、30.5%、25.7%。
对消费者而言,手机下单、门口取货就完成了一次购买的全部操作,但在货物送达之前,这笔订单的 " 履行 " 还要经历许多关卡。
人们之所以能享受每日优鲜 30 分钟 " 极速达 " 服务,离不开分布在社区周边的 " 前置仓 "。比起传统生鲜电商将仓库建在城市郊区,前置仓离居民区更近,因此送得也更快。
从 2015 年到 2017 年,每日优鲜 " 极速达 " 服务平均送达时间从 2 小时减半为 1 小时,到 2021 年三季度,已经加快到了 36 分钟 。
然而," 极速达 " 的消费体验有多好,每日优鲜肩上的担子就有多沉。作为一种重资产模式,前置仓不仅有租金成本,运营、设备、员工等方面的支出也都少不了。
2018 到 2020 年,每日优鲜大部分的履约费用都花在了前置仓,产品交付和仓库运营就占六成左右,其次为前置仓和质量控制中心的租金。
每日优鲜早就感受到了前置仓的沉重压力,2019 年,它在全国范围内前置仓数量高达 1500 个。到了 2021 年一季度,前置仓仅剩下 631 个,砍掉了一大半。
卖菜生意,想赚钱到底有多难
事实上,陷在亏损困境里的生鲜电商,远不止每日优鲜一家。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9 年的统计,国内生鲜电商领域大约有 4000 家企业,其中 88% 陷入亏损,最终只有 1% 实现盈利 。
同程生活宣布破产、呆萝卜重整失败、宝能生鲜多城关闭、十荟团陷入裁员关闭危机 ……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至少 10 家生鲜电商在裁员、停业、倒闭的潮流中退出了赛道。
这些倒下的平台,不仅有前置仓玩家。事实上,生鲜电商为了满足大家买菜的需求,已经演化出了各种玩法。
比如有些生鲜电商走 " 店仓一体 " 模式,门店既可以供客人当场选购新鲜蔬菜,同时又是仓库,承担起储物配货的功能,在客人需要时送货上门。
还有许多人居家隔离时体验过的 " 社区团购 ",人们可在团长组织下购物,和邻居们一同体验组团薅羊毛的感觉,最后供应商统一将货品配送到小区。
然而,这么多细分的运营模式,都没有彻底走出亏损魔咒。
像生鲜巨头叮咚买菜近三年的累计亏损也达到了 115 亿元以上,最近还被爆出关闭多地前置仓,并暂停了天津、廊坊、中山等多地业务。
阿里巴巴输血式培养的盒马,日子也不好过,去年年底从阿里事业群中 " 独立 " 后,也不得不直面亏损压力。
明明生鲜是刚需品,大城市社畜也有生鲜到家的需求,生鲜电商为什么做不下去呢?
与其说商家们能力不足,不如说生鲜赛道本身就是地狱级难度。
从上游的采购,到中游的运输,再到下游的分拣、配送,每一环的成本都不低,每一环都在被抽走毛利,留给生鲜电商的微乎其微。
而且生鲜还有易损耗的特点,必须冷链运输和储存。要知道一辆冷藏车价格是普通厢式车的 3 到 5 倍,冷藏库的电耗平均会使仓储费增加 20%。
更重要的是,买菜的渠道,实在是太多了。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 年,大中型商超仍是人们购买生鲜最主要的渠道,占比 70.6%;而新兴的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分别占比 62.7% 与 48.1%。
就算没了生鲜电商,还有线上超市,甚至下楼去趟菜市场也不是什么难事。
更何况,如今不少传统商超都开始推出配送服务,生鲜电商要找到真正不可被替代的优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那之前,超市和菜市场仍然是生鲜电商强力的竞争对手——毕竟,家里负责买菜的,往往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年轻人,而是为了几颗西红柿也要翻来覆去挑几个摊的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