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常用丽人形象做海报:边打仗边持家
“美国军队——曾经,现在,永远”
海报上方这位女性面容沉静,有一头鬈曲浓密的棕色长发。头上戴着一个象征胜利的金色月桂圈,右手也高举着一个青绿色的。她穿着轻柔的白色纱裙,被包裹在一片星条旗的背景里。海报下方是一排托着枪的战士,由远及近,从18世纪英殖民时代的装束演变到二战年代的制服,最下行是一排粗体全大写的字:曾经、现在、永远。
“他自愿加入了潜艇部队!”
海报最下方是两行字:“他自愿加入了潜艇部队!”那潜台词仿佛在说:“你要是去当潜艇兵,也会有像我一样漂亮的姑娘对你投怀送抱呀!”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来说,这着实是一记敲在心上的美人计。
“水手们注意!嘴不严是要丢人命的。”
不仅不能和陌生女子说你在部队里的事,最好也不要跟家里的女性亲属说。似乎女性八卦、唠叨、爱说闲话的天性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海报设计师们也瞄准了这种“嘴巴比棉裤腰还松”的弱点,来进一步传达“祸从口出”的警告。也有设计师把这种特性夸大,上纲上线到了“爱说闲话等于杀人犯”的地步。
“期盼并不能让他早点回来,去找份战时的工作!”
除了海报,当时还有一份专门面向家庭主妇的宣传小册子叫“ What Job is Mine on the Victory Line ” (胜利战线上有属于我的工作吗)。这本指南为主妇们详尽地介绍了超过三十种工业部门的岗位——其中就可能包括她们的爱人们原来从事的工种。
“完成他留下来的工作。”
据美国劳工部女性事务处在 1944 年的一份统计,制造业(尤其是军事制造业)的女性工人中,有将近一半( 49.1% )是珍珠港袭击之后才加入劳动力的。而在这些后来才加入制造业的女工中,大多是曾经的全职家庭主妇,也有一部分之前还是学生。
“尽你所能把它们做成罐头!”
既然物资短缺,买不到,那就自己种嘛。要知道,出了人口密集的沿海,大部分美国人还是住在小镇里或者住在农场上的,就算是住在靠近大城市的近郊,辟一块儿小菜园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战时菜园,为了胜利。在你家厨房门口给自己种点儿维他命。”
当时这些菜园儿被通通命名为“胜利菜园”(Victory Garden),虽说可能心理上的安慰作用远大于实际上的作用,但这种参与感能给整个国家带来一种凝聚力——时任总统罗斯福最喜欢、也最擅长打造这种参与感了。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就是一边种吃的,一边做成罐头。
相比一战时期更欧式、更扁平、更飘逸虚无的宣传风格,大多数二战时期的海报都更简洁、更生动、更有三维立体感。手绘插画风格的作品较多,也有一些更接近漫画的形式,还有很多是以单张照片或者是拼接照片制作的。二战时期的海报设计也运用了很多广告宣传的策略,比如说,把重点放在海报的模特身上——往往是一个年轻貌美、面容姣好、皮肤白皙的美国丽人。
成也是她,败也是她?
美国最广为人知的征兵海报是弗拉格设计的。海报中山姆大叔以食指指向观者,眼神就像鹰一般锐利,附上的文字是“我需要你为国家入伍”( I Want YOU for U.S. Army )。这本是一战期间的募兵海报,二战期间,弗拉格把山姆大叔改得更沧桑了一点,又投入了印刷。
把国家形象抽象成山姆大叔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山姆大叔那副让人敬畏的表情和带着命令口吻的语气难免稍显沉重。那如果把国家形象抽象成一个女性呢?
“铆工罗西”们
男人们上前线之后,工厂几乎瘫痪,政府急需挖掘新的劳动力来顶替男人们原来的工作岗位——尤其是制造业——以维持战争所需的设备和物资。这些新兴劳动力包括由南部而来的新移民,非裔男子,以及女性。当时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已婚并且没有小于十岁的子女的女性是绝佳的战时劳动力”,换句话说,政府需要年轻的家庭主妇们去当工人。于是,当时的许多招募海报都着重描绘了思妇的形象,把“找一份战时的工作”直接和“为了你的那个他”相挂钩。
贤妻良母们
二战期间,美国成立了战时生产委员会,大量限制平民日用品的供给。住房与医疗等领域出现严重的短缺。与此同时,物价管理局也出手干预,部分商品——比如汽油、咖啡、牛油、鞋子、糖和肉——也开始实施定量配给了。
当时,“节俭”成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海报主题。与此同时,很多战争债券类的海报采用的也是节俭的切入角度。所以,可以不夸张地说,“节俭”是二战时美国着重宣传的一个价值观——这和以往的消费主义至上可是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