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是最孤独的“局外人”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跟我一样,上课时旁边的人看你是亚洲面孔,总会问你一句:“Where you from”,会犹豫那么一下?刚来美国的第一年,当我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会回答:
“I am from China”.
两年后,当我转学去了不同城市的另一个学校,渐渐地,每当有人问我“你从哪里来”的时候, 我都会想一下,然后回答,I am from San Jose,不过我在中国出生。而当我在别的城市旅游时,我会直截了当地说,我来自加州。
当语言不再成为一个纠结的点,当我对美国的生活越来越熟悉的时候,哪怕我并不认为我完全融入到当地文化中,哪怕我并不是真正的加州人,我依然觉得,我对湾区的生活和文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熟悉感。
而每次回国,身边的人会自然而然地给我贴上“留学生”、“海归”、“富二代”的标签。只是出国了几年,他们都会认为我跟他们不一样,是属于两个群体的人,我被自己人慢慢边缘化,成为一个局外人。
在国外,他们认为你是吃着中餐,嘴里讲着不地道英文的中国人。在国内,他们认为你是泡过海水,举止言谈都西化的“假中国人”。这让我们这些留学生有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单单是来源于和本地学生的隔阂,更多是出国后,与国内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
好不容易有个假期回国看看亲戚朋友,约出来玩的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出国的一部分人并没有经历过高考,高二就选择文理分班,其实跟高中同学的情谊并没有很深。往往能约出来的,可以说的很老的同学了。
在聚会当中,难免再次产生孤独感,加深了留学生对于自己定位的迷茫。
骨子里,我们都坚信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爱国,念家;然而事实上,我们在国内圈子根本混不熟,国家发展很快,而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的很多认知,大部分都停留在了出国前。每一次回国,几乎都刷新我们对于过去的认识;每一次回家,都逐渐对身边的事物感到陌生。
回去后才突然发现,原来现在在中国买东西已经不用带现金了,也不需要刷卡,连买菜都有店员指着旁边的二维码说:
“可以直接扫一扫微信支付” 。
现在都这么先进,因为微信没有连银行卡,我默默地掏出现金要付款,店员犹如看到外星人一样看着我。
在国外穿的很随便,牛仔裤、T恤,妆也不化,穿个球鞋背个书包就上学。
回国后,这样的穿着去购物被纳入了“土包黑名单”,店员趾高气扬地跟你介绍这些都是某某国家进口来的。
而我们这群真的在国外待过的,很尴尬地回一句:“不好意思啊,我都没听过。”
于是我又被当成了外星人…
无论是社交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慢慢有了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在新文化环境里,我们学会了很多本不属于我们的文化或生活方式,对于国外流行的东西可能更加的敏感,而相反,对于那个陪伴我们自幼成长的国内环境,变得逐渐陌生。
然而我们的父母却未必喜欢我们所有的行为变化和观念变化。我们在变得成熟、独立的同时,新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与父母产生了分歧。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对于父母都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
他们会觉得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学会独立。他们还认为你泡过海水的,跟别家孩子比,没有那么孝顺贴心,产生一种距离感。
我并不是美国人,但我对中国的环境已经逐渐陌生。
如果我既不完全属于美国,也不完全属于中国。
那么,我究竟来自哪里?
80、90后留学生普遍出国的年龄是18岁左右,很多人甚至更早。18岁是一个人真正开始自我探索的最重要时期,是我们对于自身角色和身份的探索。没有进入大学之前,我们身边的人群可能相对单一,然而大学教育则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世界观;对于留学生而言,这种多元化和差异更为显著,人种、国籍、阶层、多性别等等不同层面上的多元化几乎像是把一个大世界都缩小了围在我们的身边。这时,我们会开始吸收新的思维,同时质疑自己过去的观念和想法。
于是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社交方式、待人处事的态度、思考的角度、行为举止开始受到来自旁人或自我的怀疑,也开始发生频繁的变化。我们几乎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在改变,在寻找一种“合适自己的行为模式”。
我们可能有时内向,而有时又突然变得外向;有时很激进,过一段时间又突然消沉下去…我们称之为成长,是因为这其中每一个变化都意味着我们对自我的一项探索,都是一次接纳新事物并将其变成自己一部分的尝试。
另一方面,我们频繁地社交、扩大圈子。不仅因为我们需要加强跟世界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比如,我会很希望认识一些白富美、高富帅,好奇他们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会想要跟学霸做好朋友,借此挖掘自己的学霸潜能;我会跑去创业论坛听大boss们的经验分享,看看自己在商业方面是不是也能有那么一手;我也会去运动馆打打篮球网球,认识一些随时充满热情活力的朋友…虽然最后我发现,我真正喜欢交往的那些人,可能只有那么几个;可能到头来中国朋友永远比外国朋友贴心。但这经过无数次尝试和社交后拥有的小圈子,就是我内心真实的归属感来源,不去寻找就永远不会发现。
归属感和自我身份认知,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18岁至25岁,被称为成年初显期,因为频繁的变化、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让我们时常找不到方向、感受到孤独、甚至自我怀疑。
在寻找归属感的时候,如果我们遇到了跟自己相处不舒服的一群人,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性格或人格产生怀疑;如果我们遇到了挑战旧价值观的观念,我们可能会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甚至塑造价值观的文化或人群产生怀疑。而对自我的怀疑,可能导致我们缺失归属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自我某一部分的肯定,则会引导我们去寻找符合自我认知的群体或文化。
最后,关于如何在这三个发展阶段塑造健康、独立且强大的人格,心理学家们给予了以下建议:
1. 给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包括与父母、亲人、或恋人发展彼此尊重、支持并互相学习和指导的健康关系。
2. 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社交技能不是指我们在party上多么的popular,微信里有多少朋友,而是指我们能够理解他人情感、锻炼自我约束力,发展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做重要决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 积极学习的机会:学习的重点是发展辩证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4. 积极尝试的机会:尝试,或者实验各种不一样的新行为、信念或价值观。我们需要给自己机会和时间去进行安全并积极地对自我和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和实验。
5. 真实参与的机会:包括领导力的体验、回报他人、参与社会工作并尝试不同行业领域的机会等。
6. 成功和失败的机会:通过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客观地发掘我们的多样化技能和兴趣,同时对自己的能力和成长空间有良好评估的基础。
7. 体验文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了解自己的国家(这包括了中国和留学的国家),了解多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最后,“与其将自己定义为某个国家或属于某个文化的人,不如将自己看作是探索世界的多元文化勇士。”
(温哥华天空Amy综述)